close

上班的時候常需要看一些技術部落格找資料,前兩天在 MSDN Blog看到一篇標題裡有台灣的文章,"You mean, you have computers in Taiwan?",乍看之下令人覺得不舒服,閱讀過文章的內容跟留言,卻讓我笑了好久。




文章不長,我大約翻譯成中文




我有個親戚的太太是在台灣長大然後到美國念大學,有一次她要回台灣度假之前,告訴她的同學說,"如果這段期間需要找我,可以寄 email給我"




有個同學問她,"你是說,你們在台灣也有電腦嗎?"




(提示:台灣是全球排名第三大電腦製造商 Acer的故鄉,僅次於 Dell與 HP)




她另外一個朋友生長在日本,大約十二歲左右搬到美國,在新學校裡,同學們很興奮的向她打聽在日本的生活,其中有人這樣問,"你們在日本有電視嗎?"




在我聊到這故事的時候,我的同事加上一段他的版本:"當年我從英格蘭來美國,一個十一歲的孩子還問我們那邊有沒有電可用咧"




其實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台灣有沒有電腦,而是點出一個事實,那就是自認為現代文明重心的美國,有很多人對於美國以外的地方是一無所知的,甚至以為外國人都是外化之民。作者以台灣為例子,或許是因為他是華人,而且在微軟工作很久,對於有人不知道台灣是世界電腦製造業的重鎮感到匪夷所思。




更精彩的其實是留言的部分,比如說澳洲人會抱怨美國人以為他們都養袋鼠當寵物,或者把澳洲人當作是鱷魚先生。兩德統一之後,西德人會問東德人說你們也有用冰箱嗎?東德人氣著說,我們不用,因為太冷了。更好玩的是,同樣是美國人,加州人問新墨西哥州人,你們用哪種貨幣?新墨西哥州人乾脆打蛇隨棍上,回答說,"新披索"。留言裡還有很多更誇張的例子,有興趣可以慢慢看。




在過去,台灣人眼中的國際新聞幾乎等同於美國新聞,外國人等於美國人,就算是現在,我們看世界的角度,也常常是透過美國媒體,立場不一定是客觀的,甚至是扭曲的。說實在的,搞不好我們懂得世界地理比很多美國人都多很多呢!我小時候最常看的美國漫畫是「小亨利」,印象中有一篇,小亨利的老師問他,Ohio在哪裡,小亨利把眼睛矇起來,隨便指了指美國地圖說,"在那裡"。因為他不知道,美國太大了,五十州東南西北搞不清,更別說其他國家了。




現在,世界是平的了,因為出國很方便,電視上又有看不完的旅遊節目,當我們對別人瞭解越多,誤解就會越少,然而,瞭解的管道不應該只有媒體,最好是來自親身的體驗,否則常會有反效果,兩岸關係,藍綠對決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


再提一個例子,前幾天,澳洲跟日本出現了緊張關係,原因是一段在網路流傳的日本影片(Racist Australia and Japanese whaling),指責澳洲沒立場反對日本補殺鯨魚,而且指控澳洲人自己虐待澳洲野狗(Dingo)跟袋鼠,並且以之前在雪梨南邊發生的種族暴動,反控澳洲至今仍有白澳政策,歧視原住民與亞洲人,還說日本人將是下一個受害者。




這段影片將近十分鐘,膽子不大的最好別看,因為很血腥。雖然標題是"澳洲種族主義與日本補鯨",但是最後的重點還是在合理化日本的補鯨行為,說吃鯨魚是日本的傳統文化,日本的補鯨技術世界一流,鯨魚被殺不會感到痛苦。相對照的例子是澳洲人濫殺澳洲野狗 Dingo跟袋鼠,並說這兩種動物就像寵物一樣可愛,澳洲人居然狠心濫殺,還吃袋鼠肉,而且 Dingo比鯨魚更有絕種的危機!?




Dingo跟袋鼠的例子,的確很有說服力,但事實是,這兩者都不是寵物,Dingo是未馴化的野狗,看起來很可愛,但基本上跟狼沒兩樣,野性十足,當局還常警告民眾不可以把 Dingo當寵物養,孩童被 Dingo攻擊甚至咬死可不是新聞了。因為澳洲畜牧業發達,Dingo常會闖入牧場攻擊牲畜,農人就會補殺 Dingo保護自家的牲畜,並且把殺死的 Dingo掛在柵欄上警告其他來犯的同類。至於袋鼠,並非保育類動物,袋鼠肉是可以合法宰殺販賣的,機場免稅店都可以買到袋鼠肉乾,雄性袋鼠的寶貝袋更是出名的 omiyage。




不過這段影片的某些指控還是對的,例如澳洲政府過去的原住民政策,不過白澳政策就真的言過其實,那已經是過去式了,種族主義是不可能消失的,但絕對不是目前澳洲公民意識的主流。拿種族主義來對比補鯨行為反而莫名其妙,以此強調日本人會成為澳洲種族主義的受害者更是荒謬。




台灣不只有高品質電腦,日本也不只有高品質電視,用心瞭解,少些誤解,世界很美好的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ownunder 的頭像
    Downunder

    Life in Downunder

    Downun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